Quantcast
Channel: 胡宗锋的BLOG
Viewing all 2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杨争光中短篇小说选集英文版《老旦是一棵树》:

$
0
0

           

   由我们团队翻译的杨争光中短篇小说选《老旦是一棵树》将在英国出版。英文版《老旦是一棵树》共收录了杨争光中短篇小说《蓝鱼儿》和《老旦是一棵树》 》等篇。目录如下:

  Blue  Fish                                                     蓝鱼儿

 How Old Dan became a Tree                     老旦是一棵树

 The Red Heat                                                高潮

 The Billy Goat Pops In                                 公羊串门

 The Road from Sandy Terrace Town         从沙坪镇到顶天峁

 Buying Wives                                                买媳妇

 Dark Scenery                                                 黑风景

杨争光,著名作家和影视编剧。陕西乾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等。曾担任电影《双旗镇刀客》《杂嘴子》等电影的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之一,《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总策划 

《老旦是一棵树》是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部翻译成果,入选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优秀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是以胡宗锋为首席专家的陕派作家作品译介与地域文学英译理论构建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罗宾博士作品(英汉版)发布

$
0
0
 

                                         罗宾博士在发布会上发言

    8月23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英文简称BIBF,以下简称图博会)和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以下简称图书节)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幕。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外国人写中国第一期成果发布暨出版签约仪式”上,(英)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著、西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胡宗锋译的两部四本作品《探究中国》和《罗宾博士看陕西》的中、英文版作为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丛书在书展发布。


                                                                                  汉语版

                                                                       英文版

 

罗宾博士看陕西

(英)罗宾·吉尔班克 著    胡宗锋  译


 目 录

第一章:西安印象

第二章:陕西美食    

第三章:陕西乡村掠影

第四章:长安静谧的寺庙

第五章:清明在宝鸡

第六章:关中的睦邻之帮——福音村

第七章:  “丝绸之路”的起点

第八章:大学习巷

第九章:  民间文化西行漫记:陕西的艺术

第十章:  东方一瞥:半坡与蓝田

第十一章:  两个王朝的缩影

第十二章:   黄土地上的硕果:陕西作家

第十三章:灞陵伤别——忆陈忠实

第十四章:贾平凹其人:中国怪才文学家的世界一瞥




                                                     英文版

                                                                汉语版


 

                                  探究中国

 

 

(英)罗宾·吉尔班克 著    胡宗锋  译

 

 

第一章:  熊式一 与《王宝川》

第二章:  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第三章:  长江上的鸿鹄

第四章:  毛姆与中国(上)

第五章:  毛姆与中国(下)

第六章:  巴恪思与《太后和我》

第七章:   伯特兰·罗素与《中国问题》(上)

第八章:  伯特兰·罗素与《中国问题》(下)

第九章:   老舍与伦敦

第十章:    斯特拉·本森的中国情结

第十一章:  毛主席和他的英伦女粉丝

第十二章:  上海顽童:韦尔奇和巴拉德

第十三章:“丝绸之路”上的盗宝和寻乐:以欧洲为例

第十四章: 灞陵伤别——忆陈忠实


 

 


 

[转载]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于2017年9月8日在西安盛大开幕

$
0
0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国风·秦韵长安诗歌周》将于2017年9月8日在西安盛大开幕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主题曲《一路同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陕西省文化厅

协办单位:陕西文学基金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外事学院、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盟、西安丝路艺术剧院、秦汉文学馆、人人文学网、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杂志、文化艺术报、e路诗语、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艺术网、西安市长安区作协、大唐文化艺术社、九叶枫诗社等。

 

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组委会成员:

 

主任:刘宽忍  雷    涛  贾平凹  孟建国

副主任:徐    敏  王芳闻

总策划:王芳闻

总导演:徐宗德  曲    波

诗歌顾问:黄亚洲

外语顾问:胡宗锋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有关“一带一路”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和全国唯一有关丝路文化可以设奖评奖的综合性国际艺术节,已纳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和《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成为国家推动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具体实践。

    刘宽忍在介绍艺术节筹备情况时表示,从2014到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三年多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不断成长,参与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30个、第二届的62个,增长到第三届的80个,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点文化项目,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丝绸之路”文化符号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于9月7日-21日在陕西举行,将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共包括文艺演出、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巡演四大板块,以及国际现代艺术周、国际动漫游戏文化周、国际儿童戏剧周、“国风·秦韵”长安诗歌周、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等五项专题活动。其中,将有2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舞台艺术表演,总演出场次将达到184场,将为陕西乃至中国的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交流合作和发展机遇。

    为弘扬丝路精神,加强陕西与丝路沿线相关地区的文化交流,全方位展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文风貌与文化底蕴,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周”活动,在陕西省文化厅指导下,陕西文学基金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外事学院、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盟、西安丝路艺术剧院、秦汉文学馆、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杂志、文化艺术报、e路诗语、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艺术网、西安市长安区作协、大唐文化艺术社、九叶枫诗社等数十家协办单位和团体网站,及数百名诗人、朗诵艺术家再聚长安,创作诵练,积极筹办诗歌演诵会和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以加强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陕西和古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诗歌的故乡和原乡,在中华诗史上具有重要和独特的贡献。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138篇是在陕西创作的,陕西是《诗经》的主要源头,西安作为周朝的京师,在《诗经》的创作传播中发挥了主流主导作用。《诗经》之后,五言七诗是中华诗歌的主要形式,西汉王朝设立了乐府,推动了中华诗歌的蓬勃发展,一部汉《乐赋》诗集滋养百代,直接奠定了盛唐长安律诗的辉煌,使长安成为全国诗歌交流创作的中心,是全世界汉诗和律诗的推广中心。唐长安诗人名星辈出,如四杰之一的杨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王昌龄、韦应物、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等,一批大师级的诗人,如璀璨的星斗,装点着大唐帝国盛世,也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乃至印度,酿进了地中海的波涛。全唐诗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篇幅涉及西域、塞外及楼兰,代表一种边远、铁蹄、征伐、瀚海大漠的悲凉和长河落日的壮丽,还代表着一种探寻的决心和力量。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

《风雅颂长安》大型诗歌演诵会由著名主持人徐杰、孙维主持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汇集海内外专家、诗人、学者、大学生及诗歌爱好者2000人参加。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现场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白阿莹、吉狄马加、雷涛、刘维隆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舒婷、叶延滨、顾彬、孟建国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幕式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简明、罗宾·吉尔班克、阎安、姜波

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在西安培华学院图书馆举行,海内外诗人、评论家和高校学生500余人参加。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活动现场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活动现场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

发言嘉宾(部分)

 

黄亚洲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叶延滨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

 

刘宽忍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艺术家

 

雷   涛

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

陕西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著名文化学者

 

孟建国

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原陕西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孙重贵

香港诗歌协会主席,著名诗人

 

李少君

《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

 

金石开

中国诗歌网总编,诗人

 

任启发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秘书长,著名评论家

 

阿古拉泰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

 

安娟英

《中国诗人》杂志主编

 

罗宾·吉尔班克

英国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著名作家,翻译家

 

白振国

土耳其著名汉学家、作家,中国西部文化体验之旅践行者

 

屈金星

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屈原后裔,著名诗人

 

韩昕余

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总策划,“一带一路”诗歌传播大使,著名诗人

 

 

毕福堂

《当代诗人》主编,著名诗人

 

胡宗锋

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著名翻译家

 

王芳闻

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盟主席,“一带一路”诗歌传播大使

 

黎   荔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 火热来袭

 

第二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

长安·丝路·远方

“从长安出发”开幕式演诵会

2017年9月8日14:30-16:00

西安市莲湖路“古都印象”文化园区

丝路艺术剧院

总策划:王芳闻

总导演:徐宗德  曲  波

 

第二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

长安·丝路·远方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

2017年9月8日16:30-18:00

西安市莲湖路“古都印象”文化园区

丝路艺术剧院

策  划:王芳闻

主  持:银   河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

长安·丝路·远方

“诗意长安”诗歌演诵会

2017年9月10日15:00-16:00

长安区藕芳园书院

协办:长安区作家协会

长安区藕芳园书院

大唐文化艺术社

总策划:张军峰  孙香芹

总导演:张   强  王少平

王海霞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

长安·丝路·远方

“青春诗章”诗歌演诵会

2017年9月11日15:00-16:00

陕西省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协办:陕西省图书馆、诗歌网

总策划:何超锋

总导演:罗   星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

长安·丝路·远方

“秦风汉韵”诗歌演诵会

2017年9月12日15:00-16:00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汉文学馆

协办:秦汉文学馆、九叶枫诗社

总策划:王   海

总导演:凌晓晨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

长安·丝路·远方

“丝路诗语”诗歌演诵会

2017年9月13日15:30-16:30

西安外事学院礼堂

协办:西安外事学院、大唐文化艺术社

总策划:黄   腾  孙香芹

总导演:赵   鹏  黑艳霞

 

 再享诗歌盛宴·回味韵满长安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华山论剑 诗词长安”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丝路雅韵”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梦回大唐 诗意长安”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中华梦 丝路情”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咸阳会场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开启丝路 骞美城固”现场

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美丽长安”现场首届《国风·秦韵 长安诗歌周》“畅想丝路”现场

2017年9月8日-9月13日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周演诵会系列活动

 

长安·丝路·远方

 

丝路艺术诗意的盛典

丝路文明诗意的呈现

丝路精神诗意的绽放

 

 

诗花绽放长安,诗韵飘香诗路

 

 

支持媒体:

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文化报

文艺报、中国新闻网、网易、搜狐

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作家网

华文作家网、中国文化交流网

诗歌网、欧亚丝绸之路网,文化艺术网

陕西传媒网、西部新闻网,陕西文化网

科教网、廉政网、西安商网

西安商情网、陕西网、义务联盟网

《诗刊》、《中国诗人》、《当代诗人》

《香港诗人》、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

文化艺术报、e路诗语、西安晚报

三秦都市报、陕西广播电视报

今日头条、人人文学网

(排名不分先后)



 

第二届“国风·秦韵长安诗歌周”活动

$
0
0

 


        2017年9月8日下午,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拉开帷幕。随后,进行了“从长安出发”开幕式演诵会和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今年的论坛主题是:“长安·丝路·远方”,旨在回望几千年丝路诗歌的辉煌,探讨当下丝路诗歌创作的经验与问题,瞻望丝路诗歌创作的美好前景。    

    来自海内外三百多名诗人汇聚一堂,这是西部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也是长安诗歌与丝绸之路的对话。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诗歌的故乡,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而且产生了《汉乐府》,在文学的长河里,大唐诗歌灿若星河、流光溢彩,深深地影响了古丝绸之路。同时,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文化又滋养了豪侠壮阔、风姿卓越的大唐诗风。所以,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本届长安诗歌周汇聚了海内外三百多名诗人,这是西部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也是长安诗歌与丝绸之路的对话,让我们继续秉承:和平、和谐、发展之理念,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以诗歌文化交流为纽带,共抒豪情、互鉴共荣。”

   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论坛”上,著名诗人李少君、金石开、北塔、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著名汉学家罗宾·吉尔班克、土耳其著名汉学家白振国、屈原后裔、著名诗人屈金星、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阿古拉泰、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著名翻译家胡宗锋。新加坡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总策划、著名爱情诗人韩昕、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联盟主席、丝绸之路行吟诗人王芳闻等15位专家和诗人紧扣论坛主题做了发言。


                                                                          罗宾博士发言

 







 

“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SC40)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圆桌会议”

$
0
0

              

“2017915日,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SC40)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圆桌会议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SC40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联合倡议并发起的博雅翻译文化沙龙常态高端智库。论坛将网聚国内语言服务界的顶级专家学者,联合国内外语言服务行业的知名机构,集中语言服务领域的重要研究资源与成果,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领域的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以有效推动语言服务研究及语言服务行业在中国健康有序发展。


                                                             与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
       2017916日,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主办,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承办,中译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中国文化译研网协办的“‘一带一路MTI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第九届全国翻译学词典暨翻译理论研讨会

$
0
0


                                                        大会发言

  2017915-17日,由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和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翻译学词典暨翻译理论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研究生欢聚古城西安,进行翻译研究学术交流,展现译学最新成果。我会主席胡宗锋教授发表了“文学大省的文学译介”主题报告。其他大会主旨发言人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穆雷、黄忠廉、田兵、蓝红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胡开宝,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孙迎春,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王寅,西南大学教授/博导孟凡君,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党争胜,江南大学教授/博士李学宁等。

在主旨发言中,胡教授首先强调学好中文对于翻译的重要性,由此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难度及其对于翻译人员的挑战,进一步介绍了 “陕西文学作品海外翻译计划”(Shaanxi Literature Overseas Translation,简称SLOT)以及最新的代表译作。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胡教授借山东诗人桑恒昌的诗歌《中秋月》(胡宗锋、罗宾英译)向与会学者送出中秋节的美好祝福,并向母校陕西师范大学赠送六本代表译作。

      

                                      向母校赠送最新翻译作品
 

阎安诗集《玩具城》英译授权仪式在我院举行

$
0
0

      


     

2017年10月9日下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诗歌委员会主任阎安先生的诗集《玩具城》英译授权仪式在我院第二课堂报告厅举行。我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宣读了授权书,诗集将由我院胡宗锋教授、英籍外教Robin博士和西安财经学院李莹老师翻译完成。

           

 

授权仪式之后,阎安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文学作为成长的力量和秘密”的精彩讲座。这是我院校庆活动系列讲座中的第一场。他从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作家对社会的积极思考以及文学对语言专业学生的意义等方面分享了他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30年来的感悟和体会,深刻剖析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多样性和作家看待社会应有的独特视角、我国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的分野。阎安指出,文学是一个根植于人性巨大的秘密和信仰,是从语言维度对世界的反映,文学问题终究是人的成长问题,人们通过文学掌握自我的秘密。

            

最后,阎安鼓励我院学生,学习语言是美好的事情,要从它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心灵根源去体会一种语言内在的用意和人的归宿感,并建议外语专业大学生多读国际上最新获奖文学名著,从文学阅读中汲取成长的养料。


 

吴克敬作品集《血太阳》英译授权仪式在我院举行

$
0
0

           

 2017年10月11日下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吴克敬先生的作品集《血太阳》英译授权仪式在我院第二课堂报告厅举行。我院胡宗锋教授和英籍外教Robin博士将作为主要译者完成翻译任务。授权仪式之后,吴克敬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读书与人生”的精彩讲座。这是我院校庆活动系列讲座中的第二场讲座。

        


 

吴克敬回顾了他成长过程中的读书经历以及他的文学创作经历,列举批评了目前国人不读书、不读经典的读书误区。指出“天道酬知”,鼓励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要从读好书中培养情怀,成为智者。他还以自家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建议我院教师陪同孩子读书,从观看中外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开始,培养孩子接近并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本学期我院英语专业也正在开展“英美文学名著影视赏析”的课外活动。吴克敬先生的讲座风趣幽默,在平淡故事中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红柯作品英译授权仪式与讲座

$
0
0
                                          
                 

     2017年10月1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红柯先生的作品集《故乡》、长篇小说《百鸟朝凤》和《西去的骑手》英译授权仪式在我院第二课堂报告厅举行。
         
                   

      授权仪式后,红柯为我院师生做了精彩讲座“从土地到大地”。红柯讲述了他早年在新疆的生活发现和创作历程,回顾他脱离陕西故乡土地到放眼祖国广阔大地的创作突破,并解释了这种经历与他作品中的新疆文化民俗和大漠草原文化以及诗化语言的关联。红柯在讲座中旁征博引,多次提到古希腊罗马文化文学与中国文化文学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文化下文学作品对于自然与人性的尊重与蔑视现象。
       这是我院校庆学术活动的第三场讲座。连续三场的文学讲座,我院师生受益匪浅,近距离接触并了解到我省知名诗人和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邃思想。
     

 

听任法融大师讲“道”

$
0
0



           2017年10月19日上午,驱车到秦岭下的楼观台,沐浴着这些日子难得的阳光,听任法融大师讲道近一个小时,得到任道长的大作《道德经释义》一本。道长为我题写“厚德载物”,为罗宾博士题写“上善若水”。

      






 

听任法融大师讲《道德经》

$
0
0


    

1027日下午,由西北大学社科处、宣传部,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侯外庐学术讲座第114讲暨纪念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讲座:听任法融大师讲《道德经》在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



西北大学副校长王尧宇教授致欢迎辞,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杨乐生教授陪同任法融道长做了现场讨论,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任法融道长将《道德经释义》十种语种的外译权授予胡宗锋教授带领的多语种翻译团队。



授权仪式之后,任法融道长为师生讲解了《道德经》。他说:道法自然,道德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文化理念,是一切文化的根基,建议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品德修养,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









 

“第二届丰子恺中外散文奖”颁奖典礼

$
0
0


                                    与罗素教授和罗宾博士


                                             老朋友相聚

118日,由《美文》杂志社和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丰子恺中外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桐乡举行,我校外籍教师罗宾博士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获外国散文奖.美国富布莱特杰出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素•邓肯的文章《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习近平和特朗普时代的全球领袖》也获得了外国散文奖,该文已经由胡宗锋教授译为中文发表。


                                  介绍获奖者罗素教授


                                        介绍获奖者罗宾博士

本次活动201661日启动,面向全球征集散文作品,共收到了参赛作品5000余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美文》主编贾平凹,《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收获》主编程永新,《当代》主编孔令燕,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彭程,《散文》主编汪惠仁,《美文》执行副主编穆涛担任大赛中国散文部分的评委;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任惠莲等受邀担任外国散文部分的评委。

  

                                                  评委介绍

颁奖典礼当天,我校胡宗锋教授、罗宾博士还参加了“再造风骨——文化创作成就城市风骨”文化专题研讨会,并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美国富布莱特杰出教授罗素•邓肯,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共同举行了四人论坛。

      

                                   与茅盾奖获得者熊召正一起举行电视论坛
 

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
0
0

                                           陕西老乡在会议上
    2017年11月30日,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陕西省省翻译协会胡宗锋主席、马珂常务副主席、高敏娜秘书长,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贺莺作为中国译协理事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刚毅主持,协会会长周明伟、常务副会长黄友义、陈明明、张世斌、柴房国、阿力木沙比提、林国夫、仲伟合及副会长、常务理事、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理事出席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所作《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所作《关于增补常务理事的说明》。  
    周明伟会长在《报告》中对协会换届以来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协会2018年的工作作了展望。肯定了中国译协在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推动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报告》认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各行各业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中国译协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意义重大而特别。《报告》号召中国译协、翻译和语言服务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迎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周明伟会长在报告中对陕西译协在过去两年中开展的学术活动给予肯定。
    会上,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主任阿力木沙比提、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代秘书长丁洁、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松、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何恩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邱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赵军峰、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杨元刚、无锡翻译协会秘书长吴兴等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以不同的视角对中国译协过去两年多的工作予以肯定,并展示了两年多来他们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化建设、技术创新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分享交流了工作经验。
    会后,我会代表还与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宏印教授就文学翻译和学术合作等话题进行了座谈。胡宗锋主席向王宏印教授介绍了陕西译协近年来在文学、文化翻译等领域所做的工作并向王宏印教授赠送了他的两本新近出版的译作《山地故事》和《老旦是一棵树》。王宏印教授对陕西译协在文学翻译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在开会间隙,胡宗锋主席和高敏娜秘书长还专程拜会了我会战略合作伙伴北京出版集团曲仲总经理、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总编陈飞、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副总编王曷玲,并就未来协会与北京出版集团在文学、文化作品外译与出版等方面的合作交换了意见,北京出版集团表示未来将会继续保持与陕西译协的紧密合作,在项目申报和译作海外推广等方面将给予协会最大支持。曲总还热情邀请陕西译协未来在北京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十月文学院”召开陕西作家作品及译作新书发布会。
    
                      向毛主席的翻译唐闻生赠送我们的翻译作品《山地故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传记文学笔会”

$
0
0


                                                 与戴维达比丁先生(David Dabydeen

   2017126日,应圭亚那前驻华大使、现圭亚那在韩国和新加坡的非常驻大使、著名作家戴维达比丁(David Dabydeen)和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我校胡宗锋教授参加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举办的“传记文学笔会”。笔会由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教授主持,应邀的嘉宾还有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加拿大著名诗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创意写作、文学与翻译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Jonathan Locke Hart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树森教授等。笔会围绕加勒比地区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和背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胡宗锋教授是戴维达比丁作品在中国的第一位译者,在2015年翻译和出版了他的小说《消散》



                                                笔会现场




 

陕西省翻译协会2017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跨文化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

$
0
0





     2017129日,陕西省翻译协会2017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跨文化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顺利召开,讨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和世界跨文化翻译研究现状及中国文化走出去跨文化翻译的路径与原则。本次大会由西安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与会嘉宾有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以上人员、省内外高校外语学院院长及翻译界国内外学者、西北及陕西各个地区的翻译协会负责人、省市外事部门负责人、企业翻译人员以及媒体人员。
      

    上午,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和协会年会部分,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胡伟华教授担任学术报告主持。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樊增禄致开幕词,译协秘书长高敏娜代表秘书处总结了陕西译协2017年工作,并部署2018年工作。一带一路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也在会上进行。此次会议还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等9位国内外专家作主旨发言。

   



 

[转载]文坛快报■贾平凹《土门》英译本全球首发式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

$
0
0
贾平凹《土门》英译本
全球首发式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
(罗宾•吉尔班克 贾平凹 胡宗锋 贺龙平)

本博讯:(魏锋 报道)2017年12月29日下午,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先生的《土门》英译本(The Earthen Gate)首发式在西北大学中央广场报告厅隆重举行。
出席首发式的嘉宾有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吕建荣先生、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吴振磊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教授、《美文》杂志执行主编穆涛先生、陕西省翻译协会荣誉主席安危先生。参加首发式的还有来自英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友人、《末代皇帝》译者倪娜、《青木川》译者刘丹翎教授、《五十一天中国行》作者白振国先生以及西北大学师生。

胡宗锋教授主持首发式
位于中央广场的报告厅首发式现场座无虚席,首发式由胡宗锋教授主持,《土门》作者贾平凹先生、西北大学郭立宏校长分别致辞,盛赞胡宗锋教授及其团队在响应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陕西故事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致辞
《土门》作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先生致辞
三位译者

《土门》英译本The Earthen Gate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胡宗锋教授,英籍专家、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Robin博士以及长沙师范学院教师贺龙平三人历时两年多翻译完成,2017年11月由英国峡谷出版社(Valley Press)出版发行。该书是继《山地故事:叶广芩短篇小说选》(Mountain Stories)、《老旦是一棵树》(How Old Dan Became a Tree)之后的第三部“陕西故事”。此外,胡宗锋教授还与英国峡谷出版社签订了另外四本陕西作家作品的英译本出版发行合同。
胡宗锋教授接受凤凰网、华商网的采访

自2008年以来,胡宗锋教授带领其翻译团队一直致力于陕西作家作品的英译工作。他们不仅翻译完成了贾平凹先生的《废都》《土门》《高兴》《白夜》《老生》外,还翻译了陈忠实、穆涛、方英文、红柯、吴克敬、叶广芩等陕西文坛名家作品。在胡宗锋教授的带领下,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力,以译介陕西作家作品传播中国文化为使命的工作团队。相信在胡院长的带领下,他们会让更多的优秀作家作品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不断增进相互的理解与沟通,为实现中西文化的共融共通助力!






 

特写:陕西文学的英国“摆渡人”

$
0
0

   特写:陕西文学的英国“摆渡人”

2018013008:18 来源:新华社 姚友明

西安市民中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位英国人每天跟他们一起挤311路公交车,并在车上“偷听偷学”陕西关中方言。

他就是中国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10年里,罗宾向欧美陆续翻译超过150万汉字的中国文学作品。

临近春节,学校已放寒假,不过罗宾每天仍会去办公室,和学院院长胡宗锋一起工作8小时,翻译近5000个汉字。罗宾说他在中国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罗宾在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右一)一起利用寒假时间翻译文学作品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摄

 罗宾与西安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罗宾对西安的印象只有兵马俑,至于兵马俑背后的历史,他并不太了解。

“在中国老师的介绍下,我来到西大应聘,突然就爱上了这里。”罗宾说,陕西人特别热情、友善,而且说着好几种方言,这和他的家乡北约克郡日常生活中说方言而不讲标准英语非常类似。



罗宾和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们在探讨陕西方言的英译方法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摄罗宾和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们在探讨陕西方言的英译方法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摄

罗宾毕业于威尔士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后,罗宾开始阅读英文版的《诗经》等经典。同时,他发现陕西的关中方言中有许多表述都来自古代汉语,这更增添了他研究陕西方言的兴趣。

“陕西话与英语中很多表述相近,比如陕西话把妻子称呼为‘屋里头的’,英语里也有‘her indoors’(家内)。”罗宾说,“不要觉得方言都很土,比如陕西话中的‘嫽’,意思是‘特别好’,《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佼人嫽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人多漂亮啊’!”

20世纪90年代,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陕西文学作品的诞生,也使陕西作家群在中国文坛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这些作品中有大量的陕西方言,如何将方言译成能为英美读者接受的英语,一直是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罗宾除了每天坚持坐公交车通勤之外,还跟着胡宗锋一起到陕南、关中和陕北等不同地区采风、调研,体验当地人的生活,甚至参加当地人的红白喜事。罗宾说,通过游历,他对陕西乃至中国文学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利用偶尔回乡的机会,罗宾找到了位于北约克郡的山谷出版社。此前在英国市场叫座的中国读物,基本上只是名人回忆录,普通英国人较为熟悉的中国作家只有张爱玲等。

罗宾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英国人现在更渴望通过阅读中国小说来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

20175月,山谷出版社一口气买下贾平凹、红柯等7位中国作家的7部当代中国小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形式出版物的英文版权。目前,这套《陕西故事》中的3部英文版小说已经出版,剩下的作品也将在今年陆续与英国读者见面。

“目前销量在英国非常不错。”罗宾说,陕西作家的作品在英国出版后,BBC都要求通过他联系原作者进行专访。“我妈妈现在简直已经成叶广芩的粉丝了。叶老师的作品关注生态和环保,比如《老虎大福》,还有关于大熊猫的故事。她现在在英国也有很多粉丝。”

2010年与胡宗锋合作翻译的贾平凹作品《黑氏》登上美国《新文学》杂志开始算起,罗宾与胡宗锋携手翻译的中国小说作品已经超过30部。除了译著外,罗宾还准备在2018年出版两部中英文双语作品:《探究中国》和《罗宾眼中的陕西》。



罗宾在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共同向记者展示他们在2017年与英国山谷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三本陕西作家小说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摄罗宾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共同向记者展示他们在2017年与英国峡谷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三本陕西作家小说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摄

“我的首要原则,是希望能让更多欧美人读懂中国小说。让更多英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罗宾说。

 


 

西安是我的又一个家乡

$
0
0

  



 图为罗宾博士(右)和胡宗锋教授展示合译著作。(记者 雷伟东 实习生 任媛 摄)

《西安日报》西安是我的又一个家乡

                                  20180126 14


  ■记者 蒋黛

  由于对中国留学生讲述的西安故事着迷,此前从未来过中国的英国小伙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来到西安,任教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他热爱陕西美食、喜欢去周边农村游览采风,甚至学会了做中餐。9年里,除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编写成书之外,他还致力于陕派作家作品的翻译和推介工作。带着“让世界读者熟知中国小说,让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梦想,罗宾逐渐成为了一个“陕西通”,也让越来越多的老外认识西安、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沉迷美食的“吃货老外”

  “总体说来,陕西人的饮食习惯符合西北人的口味,虽然过去三十五年来,饮食成分和菜肴的花样变化巨大,但有些当地特色依旧被保留了下来。如很开胃的锅盔——是一种面饼,形状和大小通常像锅盖。锅盔一切开,就会冒着热气,裂开一条缝等着往里面夹辣子。有的小店会为顾客准备一碗碗的蒜瓣,吃生蒜可以净化口腔,为准备吃饭洁齿。”

  “关中平原的各个县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面食,做面的花样不下几十种。西安西南边的户县,就以其户县软面而闻名,端上来的时候汤里有醋、蒜和切碎的蔬菜,而东边的大荔县则有传统风味的炉齿面。在三原县,有煮熟的面条簇拥成团的疙瘩面,有时面中间插个竹片,吃的时候可以浇臊子汤,或是蘸着调料吃。”

  初读这些文字,你可能会认为是出自一位美食专栏作者,或者至少是一位“资深吃货”游客之手。很难想象,这位对陕西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作者,其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2008年,来自英国约克郡的罗宾·吉尔班克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来到西安,任教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至今已有9年时间。这9年里,从对西安这座城市完全陌生到了解,并逐渐被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所吸引,如今的罗宾,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我的朋友常常问我,在中国,你不得不吃又特别奇怪的食物是什么?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所误解,认为这里的人们常常吃一些奇怪的食材。”罗宾笑言,实际上这些年里,他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不爱吃的美食,“我日益增长的腰围就能证明,我完全和一个普通西安人一样,享受着各种陕西美食。”

  不会说中文的“陕西通”

  罗宾能够基本看懂汉字,但不太会讲汉语,汉语的四声对他而言是个很难逾越的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陕西通”——在西安居住的9年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布陕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从西安以西的宝鸡、凤翔,到东边的澄城、韩城,再到陕北陕南,罗宾在陕西境内去过的地方,甚至比很多西安人都要多。“我参加过陕西农村的婚礼、葬礼、清明节的祭祀仪式,和‘乡党’们坐在村口谝过闲传,也吃过流水席和地道的陕西农家饭,亲身实地了解过陕西的风俗和饮食习惯。”罗宾告诉记者,他把陕西看做自己的又一个家乡,“我甚至觉得,我比很多西安人更了解她。”

  每去一个地方之前,罗宾总是要提前翻阅关于该地区风俗习惯的书本和资料,归来后也常常撰写游记或体会。陕西乡村的泥塑和皮影、隐匿在秦岭山中的静谧寺庙、村里“过事”时吃不完的臊子面和喝酒的习俗……每一桩每一件,罗宾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下来。今年,由罗宾执笔,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翻译的《罗宾博士看陕西》一书,即将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发行,其中收录的十余篇文章,有名人遗事,有风土人情,也有诗文典故,真实地记录着罗宾博士走遍三秦大地后的感受,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从中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窥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侧影。

  翻译推介让陕派名著“走出去”

  “2009年,我开始着手翻译贾平凹的一部分作品,译文成型后拿给罗宾博士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一看,就把他带进了陕派文学的世界。”胡宗锋教授告诉记者,居住在西安的罗宾和其他外国人不同,他不仅文学素养过硬,而且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更能领会陕西文学作品的精髓,其中所描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罗宾在英国就读的Aberystwyth大学,是威尔士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他的博士导师是全球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我将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后,再由他进行润色和修饰,不仅能保留原汁原味,还会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于是,胡教授和罗宾一拍即合,开始着手进行陕派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

  如今,罗宾和胡宗锋已经合作完成了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穆涛、方英文、红柯、吴克敬、叶广芩在内的多位陕西文坛名家的小说和诗歌作品,总翻译量超过200万字,在国内外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仅2017年,就有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叶广芩作品选《山地故事》、杨争光短篇小说集《老旦是一棵树》三部作品完成翻译,并在英国山谷社出版。“在翻译过程中,我非常重视中国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相互转换,比如在《山地故事》中,有一些陕西方言,我都试着和英国方言进行对比,找到最贴切、最符合当下语境的译文来。”

  作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2018年初,罗宾获颁副教授职称。“外国人在中国高校通过职称评定,不仅在西北大学的历史上,在全市高校中也是首例。”胡宗锋教授表示,将罗宾破格评定为副教授,不仅是肯定他9年来为学术研究所作的贡献,更是希望他能继续推动陕派作家作品的翻译推介工作,帮助更多本土文学作品“走出去”。“我很愿意继续进行陕派作家作品的翻译工作,让我们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资源库’,让欧美读者能够通过作品,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当代作家观察(一)贾平凹:从棣花到西安后的回归

$
0
0

                     

中国当代作家观察(一)

Jia Pingwa: From Dihua to Xi’an and Back Again

                   贾平凹:从棣花到西安后的回归

                                           (英)罗宾吉尔班克

                                                                          胡宗锋  

For my family   家人

       One evening in March of 2016, the veteran Mongolian broadcaster Siqin Gaowa took to the stage in CCTV 1’s ‘Reading Room’ series and left her audience red-eyed and spellbound. Her ten-minute recitation began in plaintive fashion:-

          2016年三月的一个晚上,著名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系列节目《朗读者》上,她的朗诵迷倒了哭红了眼睛的观众。十分钟的朗诵在忧伤中娓娓道来:

When people are alive, they are not so mindful of day and night because they can only occupy themselves with a finite number of matters. Once a person has passed away, the days pile up: according to my reckoning, in twenty days’ time it will be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my mother’s death.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During these three years, I have been seized by a queer sensation, namely I have felt that my mother is not actually gone. I have also felt that my mother shares the sense that she has not departed. It is said that dying is like going to sleep, but while the sleeper knows he must slumber on a bed he does not know when exactly he will drift off.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The speaker’s voice remained crisp as a leaf as she described the terminal decline of an octogenarian widow, who was sent back from the city apartment where she lived for fourteen years to the country village she knew best of all. The bound-footed, illiterate woman left no final words, only instructing her younger daughter to rinse her facecloth as she lay her head down for the last time. The oratory of Ms. Siqin, who was wrapped in a baize green shawl and seated at a desk meant to simulate a writer’s study, never once quivered or cracked as she approached the final paragraph:-

       在讲述这位耄耋之年老人的最后时光时,朗读者的声音像一片易碎的枯叶。老人离开她最熟悉的乡下,在城里的单元房里生活了十四年。这位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没有任何遗言,当她最后一次躺下的时候,她只是让小女儿为自己洗一下搽脸的毛巾。朗读者斯琴高娃围着一条绿色的围巾,坐在仿佛是作家书房里的一张写字桌前,声音没有一丝颤抖或嘶哑,一直朗诵到最后一段:

 

The date of the third anniversary is drawing near.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side we should hold a special ceremony. I am preparing candles, incense, and fruit, ready to go back to Dihua. But once I return to Dihua, I have to visit her grave. The reality is that my mother has passed away. I am on the ground and she is beneath it. Life and death separate us. The mother and son can never cross paths again. Tears cascade down my face accompanied by a long wail.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The words alone carried the sentiment. This was no small relief for the production values of the show (a stringed ensemble accompaniment and an empty wicker rocking chair to one side of the stage) came off as clumsily cloying. Overnight

       Some one told  Jia Pingwa that every time he watch it he would moved to tears, he had cried for three times. Jia Pingwa said: “this does not mean I write well, everybody put their true emotions into the words when they write about their parents. They might think of their own parents when they read my word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Siqin Gaowa did read it wonderfully.  ”

         光是那文字就够感人的了,而播出的场景(伴随背景音乐的也只有舞台旁边一把空荡荡的柳条摇椅)更让人动容。

        有人告诉贾平凹说,他看一次哭一次,都哭了三次了。贾平凹说:“这不是说我写的有多好,每一个人写他的父亲母亲的时候,他们都是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斯琴高娃朗读的好。

       Had she not mentioned the name of the author of the essay at the outset, few viewers would have likely guessed straight off that this was the work of Jia Pingwa. From achieving notoriety and censorship in the 1990s to finding countrywide acclaim in recent years with Shaanxi Opera, Lao Sheng and Pole Flower, Mr. Jia’s novels have overshadowed consistently his shorter fiction and prose. This should be a matter of some regret for, as Siqin Gaowa’s timely intervention goes some way to proving, he retains an undiminished capacity for compressing heartfelt emotion into one or a few thousand words. This knack is still there in his sixties. Those with long-term memories may discern how much ‘Written for my Mother’ is of a piece with early prose like ‘The Fountain,’ a lament on the felling of a cherished tree in front of his old family home.

        斯琴高娃开始朗诵的时候没有提文章的作者,而有的观众可能一下子就猜到了这是贾平凹的作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遭遇世人皆知的作品被禁,到后来以《秦腔》《老生》《极花》等作品红遍中国,贾平凹的小说风头一直盖过了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此实乃一大憾事。斯琴高娃恰逢其时的干预证明,贾平凹具有无以伦比、用千把字的作品凝练动人情感的能耐。年过花甲的他依旧宝刀未老,记性好的人可以看出“写给母亲”像他早年的作品“泉”,那是在惋惜老家门前一棵他喜欢的树被伐倒了。

        Mr. Jia’s biography is well-known, not least through his memoirI am a Peasant. As a child in Danfeng County, Shangluo, he bore the privations of coming from a large extended family overseen by an older paternal uncle. His primary school years saw him take classes while balancing on a couple of logs on the earth since the Jia clan could not afford a proper stool for every one of its children. And yet despite the constant chafing of the bark against his thighs and posterior,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fuelled his imagination. Many years later in the essay ‘My Primary School’ he would recall the peculiar sense of reverence that was instilled in him while being taught in that classroom. A deconsecrated temple loft, images of dragons still capered about the timbered firmament.

贾平凹先生的传记很有名,那到不是因为他的自传《我是农民》。  幼年在商洛丹凤县被伯父看管的时候,他就领略到了在一个大家族里的滋味。小学上课时,他不得不把“家里的劈材拿来一根,在前后的柱墩上掏出窝儿架好,骑在上边。”因为家里没法给上学的每个孩子都做一个像样的板凳。虽然大腿和屁股时不时的被树皮磨得疼,但独特的环境却激起了他丰富的想象。多年后,在散文“我的小学”里,他忆起的就是在那间教室里上课时的独特感受。一间还俗的祠堂,木制的苍穹上依旧跳跃着龙的影子。

       On reaching adolescence, Jia purposefully altered the final character of his name, so that instead of being an “ordinary lad,” he now possessed the trough-like character wa. A letter he is still fond of slipping into his essays and prose, the meaning is somewhat inscrutable, as it can be used to evoke rising and falling fortunes or a circuitous route through life. Two of his close literary friends have come up with their own explanations as to why his title is so fitting. Mu Tao once observed how the pictogram Jia consists of a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s Xi (“west”) and below it Bei (“treasure”), suggesting that the holder might be destined to enjoy good fortune should he make his career in the West of China. Meanwhile, rather more coarsely, the late Lu Yao pointed out that the Ping is distinctly phallic in shape, whereas the wa resemble a woman’s private parts. [1] In other words, in his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reserved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the forces of yin and yang.

             进入青少年时代,贾平凹有意把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改了。他不再是“平娃”,而是槽型的“凹”了。这个字他现在依旧爱在作品里用,意思颇为神秘,可以指命运起伏,也可以说是人生有峰回路转。这个字为什么适合他,他的两个知己文友各有解释。穆涛注意到 “贾”字的象形是由“西”和“贝”(西部之宝)二字组成,故意味着若要成大器,命中注定要呆在中国的西部。而较为俗一些的是路遥,“路遥在世的时候,批点过我的名字,说平字形如阳具,凹字形如阴器,是阴阳交合体。”(见《土门》后记)

        The balancing of opposites which are (apropos the laws of Taoism) mutually dependent but irreconcilable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his prose. Whereas his mother warranted a brief eulogy, entirely apt for an unlettered housewife, Jia’s essay written on his father’s passing (‘In Memory of My Father’) runs to almost six times the length. The former is centred on loss and the small gestures of compassion which bound parent and child together, while the latter evokes the peaks and pits of a life turbulently lived. Jia Yanchun scarcely knew a peaceful day in his sixty-six years, for as a child his three brothers were each kidnapped by bandits, compelling the family to sell every stick of furniture they owned to pay the ransoms. As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e grew to be regarded as the man of letters within his generation, though had what was at times an agoniz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written wor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ia Senior was accused of being a historical counterrevolutionary and imprisoned in a cattle shed. For two years, he wrote an incessant stream of letters to the authorities pleading that the unjust judgement be overturned. His son’s stories from the 1980s, not least ‘How Much Can a Man Bear,’ contain petitioning for a cleared name as a major theme. One cannot help but feel that the depiction of the wronged character Liangliang being liberated by her emphatic apology for being maimed by the Red Guards conveys some form of wish fulfillment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 In that tale the news spreads like wildfire throughout Shangnan County and there is an air of optimism (albeit tempered later on by tragedy) about how the country post-Mao might be heading towards greater openness and accountability. Real life proved more equivocal. In spite of largely regaining his status, Jia Yanchun took to the bottle and was ever-anxious that the up-and-coming Pingwa would not become a victim of his own pen. His fears were proved unfounded as, notwithstanding a few scrapes with authority, he garnered the National Short Story Prize for ‘Full Moon’ [2] at the age of twenty-six,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his writings appeared regularly in the pag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3] 

            对立平衡(此乃道家思想),即相反相成乃贾平凹散文中常见主题。他悼念母亲的文章很短,这完全适合于一位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而父亲去世后他写的

“祭父”文字是“写给母亲”的六倍。“写给母亲”集中在失去亲人和把孩子与亲人拴在一起的琐碎感情细节上。“祭父”则叙述的是人生动荡的沟沟坎坎。他父亲贾彦春六十六年的岁月,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安然的日子。孩提时,三个哥哥被土匪绑票,为了凑赎金,家里不得不卖掉所有的家俱。上学吃了不少苦头,当上小学教师后才“成为贾家第一个有文化的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其父亲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被关进了“牛棚”。两年里,他不停的给上级写信,要求为自己蒙受的冤屈翻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儿子的作品,至少在“人极   里,就是以还人清白为主题的。读者不禁感慨,小说中蒙冤的亮亮 ,受过红卫兵迫害后来被平反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作家想到了自己的个人愿望。在小说中,这个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商南,人们乐观的认为毛主席以后的中国将会朝着更加开放和更加负责的方向发展。现实生活却显得更加琢磨不透,贾彦春虽然被平反了,但他却喝酒喝上了瘾,也越来越担心势头很好的平凹,怕手里的笔给他带来麻烦。后来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虽然有些不合时局,但二十六岁那年,他的“满月儿”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英译文也常常出现在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上。(如1978年第3期刊登的“帮活”,1979年第4期刊登的“满月儿”,1979年第6期刊登的“端阳”,1980年第11期刊登的“林曲”,1983年第7期刊登的“七巧儿”和“鸽子”,1987年夏季号刊登的“蒿子梅”等)。

                                   (汉语原文刊登《美文》2018年第2期,未完待续)

[1] Quoted in the postscript to The Earthen Gate.

[2] Rather confus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story is given as ‘Two Sisters,’ whereas another piece of his ‘Liange ****’ should be rendered literally as the same in English. See Chinese Literature 4 (April 1979), pp. 64-74.

[3] Including ‘A Helping Hand,’ ‘the Young Man and his “Apprentice”’ Chinese Literature 3 (March 1978), pp. 41-7; ‘Duan Yang,’ Chinese Literature 6 (June 1979), pp. 79-82; ‘The Song of the Forest’ Chinese Literature 11 (1980), pp. 100-7; ‘Qiqiao’er’ (trans. Shen Zhen) Chinese Literature 7 (1983), pp. 5-25; ‘Shasha and the Pigeons’ (trans. Hu Zhihui), Chinese Literature 7 (July 1983), pp. 26-39; ‘Artemesia’ (trans. Yu Fanqin), Chinese Literature (Summer 1987), pp. 3-26.


 

使命与责任 (红 柯 )

$
0
0

             红柯兄的突然离去,让人悲痛,让我无法相信他就这样走了。就在年前,我们还说好有好多事要做,他的英文版作品集也即将在英国出版,感谢老兄长期以来对我们事业的支持和鼓励。在这里发一篇红柯兄参加完省上的座谈会后,发给我的他的发言稿以及建言献策,纪念这位西去的骑手,缅怀我的好老兄,好乡党。

使命与责任

 

三年前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是继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讲话。后来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国作代会中宣部中国作协在照金举办的现实题材作品培训班和省作协在常宁宫举办的学习习总书记文艺讲话培训班,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习总书记讲话中关于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抵制低俗媚俗粗俗的文艺作品,倡导文化自信正能量的作品,创作精品力作,文艺作品有高原没高峰,这些都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期待。三年来,中国的文艺坏境文艺形势大为改观。习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柳青和路遥,去年年底全国作代会上贾平凹主席用纯正的陕西方言朗诵《创业史》片段,成为文坛佳话。柳青与路遥离我们这么近,尤其是柳青,写《创业史》的地方就在常宁宫附近,照金培训班学习时,全国各地的作家编辑立马想到照金附近的铜川煤矿就是路遥体验生活的地方,那种羡慕的目光既让我们自豪也给我们压力,我觉得这种压力就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对得起这块土地这块厚土热土。

陕西这块热土厚土有两大传统,一是周秦汉唐的传统文化,一是延安革命文艺,柳青把两种传统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创业史》的叙述语言既有《史记》的生动简洁又有欧式语言的概括抽象,就是他的真传弟子陈忠实老师说的:“一句概括传神的叙述语言远胜几十句繁琐的描写语言,《创业史》的对白则是精心提炼后的关中方言。五月份照金培训班上,评论家孟繁华说:你们陕西作家至今也没有超过《创业史》。1012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北京十月文艺活动,与阿来关仁山一起成为北京十月文学院签约的外省作家,我发言时提到柳青时,在场的学者评论家作家肃然起敬,他们起敬感叹的是柳青当年为了文学理想放弃北京回西安,又离开西安深入长安县皇甫村,对今天的文学青年来说简直不可想象。2000年我有幸参加团中央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的“走马黄河”考察活动,在甘南采访一位藏族学者,他是研究《格萨尔王传》的专家,当年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为研究《格萨尔王传》,从北京调兰州,又从兰州举家迁回甘南夏河县,我心里一惊马上想起柳青,我们就谈柳青。他说:作家体验生活,难道学者就不体验生活了吗?北京兰州有《格萨尔王传》的气氛吗?我们谈得正欢,他女儿看见电视剧《还珠格格》,他痛心疾首地说:“你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的都是什么?”1994年在新疆我参加自治区青年作家座谈会,被称为新疆文坛鲁迅的蒙古族老学者孟驰北也是痛心疾首地惊呼:“同志呐,我们的文化是负增长。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针对“脏乱差”的三俗文艺作品的批评完全是各族人民心声的反应,抓住了我们文艺作品的恶疾与毒瘤。这也是柳青伟大的地方。柳青从北京从西安举家迁徙长安县皇甫村十三年,习总书记当年在陕北延安延川梁家河村七年,这种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意识,在政治家与作家之间有一种默契与知音之感,就像毛泽东与鲁迅的精神契合与知音之感一样。学生时代的鲁迅在日本学医时一部很短的日俄战争纪录片彻底改变了鲁迅,而青年毛泽东与同学肖子生一把雨伞身无分文深入民间,一边打工一边了解民生疾苦。19425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20141015日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政治家与文学家是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是有切身体验的,政治与文学的共同点就是实践就是行动。习总书记不但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针对干部队伍多次引用典故: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纸上谈兵误国误民也误文人误文学艺术。

我最早是写诗的,大二时发表处女作,毕业时发表二十多首诗,毕业留校工作。陕西是文学大省,其实是小说大省,当时我对小说没兴趣,新疆当时新边塞诗人杨牧周涛章得益与北岛顾城舒婷朦胧诗人红遍天下,我一心想成为天山顶上的柳青,就放弃高校工作西上天山成为伊犁州奎屯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伊犁州劳动人事局的局长,王震的老部下老革命提醒我 想当诗人作家去大学待书斋没意思去技校,一年大半时间带学生实习可以跑遍天山南北生活补助又高。漫游天山的结果把我从诗人变成小说家。生活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生活。我是新疆作家中跑的地方最多的一位,新疆文学界很反感内地作家来新疆旅游几十天回内地著作等身,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热爱边疆就把户口工作关系迁过来,像柳青那样,举家搬迁。直到现在新疆文学界的各种选集都要收入王蒙和红柯的作品。新疆各个大学的研究著作中总有《王蒙与红柯研究》《张承志与红柯研究》《艾克拜尔与红柯研究》。从1986年至2017年三十年间本人沿“天山祁连山秦岭丝绸之路奔波举家迁徙,被文学界誉为驰骋在丝绸古道上的骑手,最近几年,我的创作从当初的‘天山系列’扩涨到“天山------关中丝路系列,12部长篇,35部中篇,100个短篇,300多散文共计800万字的作品,旨在打通天山------关中丝绸之路。今年五月北京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光明日报》特约我写八千字长文《丝绸之路人类的大地之歌》全国及新疆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建言献策:娄勤俭书记专项资金大力扶助青年作家,省作协签约的部分作家已经走向全国,影响很大。这几年,陕西翻译协会会长,西北大学外语学院胡宗锋院长带领他的学术团队把重点从译介外国文学转向译介陕西作家与关学文库,与英国出版社合作,八位陕西作家作品签订合同,四位作家作品已出版,因为资金有限只能翻译短篇小说,建议省上给西北大学外语学院以资助,把陕西文化文学推向世界。

这个建议得到庄长兴部长充分肯定。







 
Viewing all 2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